6 月 27 日至 29 日,由广州体育学院师生团队匠心打造的全国首部体育主题舞剧《人生能有几回搏》在广州市文化馆燃情首演。这部以新中国首位世界冠军容国团为原型的舞剧,以澎湃的肢体语言和深邃的艺术表达,将 "人生能有几回搏" 的呐喊熔铸为舞台上的精神图腾,在全运盛会前夕为观众呈现了一场跨越时空的体育与艺术对话。
一、体育史诗的艺术重构
舞剧以容国团从香港回归祖国、投身乒乓球事业的传奇经历为主线,通过《香江赤子》《淬火成钢》《巅峰对决》《薪火相传》四幕叙事,将 1959 年世乒赛男单夺冠、1961 年男团登顶、1965 年率女队首捧考比伦杯等关键历史节点编织成动人心魄的舞台画卷。剧中既有训练场上挥汗如雨的细节刻画 —— 舞者以密集的足尖律动模拟乒乓球的高速旋转,又有赛场上电光石火的张力呈现 —— 独舞演员通过腾空跃起、急速翻转的肢体语言,精准捕捉到竞技体育中 "0.1 秒决胜负" 的心跳节奏。
值得关注的是,舞剧突破了传统体育叙事的表层复刻,转而探索人物内心的精神宇宙。例如在第二幕《淬火成钢》中,编导通过群舞与独舞的交织,将容国团面对质疑时的孤独、坚持与最终破茧的过程,转化为极具视觉冲击力的 "人形球拍" 意象:舞者们以身体组成球拍的轮廓,在光影变幻中演绎出 "击球 - 蓄力 - 爆发" 的完整运动链,既展现了乒乓球运动的力学之美,更隐喻了体育精神中 "以柔克刚" 的哲学内涵。
二、体育与艺术的跨界实验
作为全国首部体育主题舞剧,该剧在创作理念上实现了多重突破。总导演徐中秋介绍,团队耗时近一年,查阅数百万字文献资料,从体育动作中提炼出 "力、速、形、韵" 四大舞蹈语汇,将乒乓球的推挡、弧圈、扣杀等技术动作转化为具有美学价值的肢体表达。例如在表现世乒赛场景时,演员们通过 "乒乓步" 与现代舞的融合,在舞台上构建出三维立体的比赛空间,观众仿佛能感受到乒乓球在空中划出的抛物线轨迹。
音乐创作同样可圈可点。作曲家将广东音乐《彩云追月》的旋律元素与电子音效结合,在紧张的比赛段落加入心跳声、球拍击球声等拟声效果,使观众在听觉上产生 "沉浸式观赛" 体验。服装设计则采用渐变色彩的运动服,通过灯光变化呈现出 "汗水浸透衣衫" 的视觉效果,将运动员的拼搏状态具象化。
三、全运时刻的精神共鸣
首演恰逢第十五届全运会筹备关键期,310 名广东运动员代表到场观演,将剧场化作体育精神的传承场域。在演出尾声,武术运动员李剑鸣、攀岩选手项慧怡等 8 位运动员代表登上舞台,与演员共同朗诵《体育精神传承倡议》,全场齐声喊出 "敢于拼、善于战、勇于胜" 的广东体育军团口号,将气氛推向高潮。
中欧体育官方网站"当看到舞台上的拼搏化作我们熟悉的训练场景,那种共鸣是震撼的。" 广东拳击队运动员潘金祥表示,剧中展现的 "从零开始" 的奋斗历程,与运动员日常训练中的坚持形成强烈呼应。这种艺术与现实的互动,正是舞剧主创团队希望达成的效果 ——"我们不仅要再现历史,更要激活体育精神在当代的生命力",执行编导孙鹏鹏如是说。
四、美育育人的创新实践
作为广州体育学院 "三全育人" 工程的重要成果,该剧从策划到演出全程由师生共同完成。800 余名师生参与创排,其中百余名体育艺术学院学生从课堂走向舞台,在实践中完成对体育精神的认知升华。"每一次摔倒后的重新跃起,都是对 ' 拼搏 ' 二字的具象化理解。" 饰演青年容国团的学生李超轶坦言,排练过程中他反复观看容国团比赛录像,最终在舞蹈中找到了 "用身体说话" 的密码。
这种 "舞台即课堂" 的育人模式,得到了教育界的高度认可。广东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指出,舞剧将体育精神转化为可感知的艺术形态,为新时代美育提供了 "体育 + 艺术" 的创新范式。剧中融入的岭南骑楼、早茶文化等湾区元素,更在体育叙事中植入了地域文化基因,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融合的生动案例。
五、时代命题的深度叩问
在全球化竞技体育日益职业化的今天,这部舞剧的诞生具有特殊意义。它通过艺术的视角,重新审视 "更高、更快、更强" 的奥林匹克格言,将其与 "更团结" 的新内涵相结合。例如在第四幕《薪火相传》中,老年容国团的扮演者以太极动作与年轻舞者互动,既象征着体育精神的代际传承,也传递出 "以武会友、以和为贵" 的东方智慧。
正如总导演徐中秋在创作手记中所言:"我们不是在复制历史,而是在创造历史。" 这部舞剧不仅填补了体育题材舞剧的空白,更以艺术的力量回应了 "体育何为" 的时代命题 —— 它不仅是奖牌与荣誉的较量,更是对生命极限的挑战、对人类精神的礼赞。当舞台上的容国团以标志性的 "搏" 字造型定格时,观众席爆发的掌声中,既有对历史的致敬,更有对未来的期许。
据悉,该剧将于 7 月启动全国巡演,首站将走进北京体育大学。在这个属于体育的夏天,《人生能有几回搏》正以舞蹈为媒介,让拼搏精神在新时代的土壤里生根发芽。
